查看原文
其他

舞狮经常看,但狮头从何而来?小编带你揭秘本土狮头扎作

2018-03-25 陈淑娴 石建华 白云时事

农历正月,一年中最喜庆的月份,随着锣鼓声的歇息而落幕。不难发觉,逢年过节、宗亲聚会、新店开张庆典,“咚咚咚锵”锣鼓声响起之时,周边总有醒狮环绕。围观者为之驻足、跃动、鼓掌,但很少有人留意这些狮头从何而来。其实本地所舞之狮,多为南狮,即醒狮,源于佛山。

在白云区,也有一帮手艺人在扎作狮头。走进位于江高镇大龙头村的广州市白云区江高美艺坚龙狮服饰厂(以下简称“龙狮厂”)可见,手艺工人有如流水线般分布在各个区域,从一只竹篾开始,用双手扎、扑、写、装,最终扎作成手里舞动的狮头。

近观老手艺:“扎”功最“巧”

春节的年味刚褪去不久,笔者走进了龙狮厂看到,没有机器的轰隆声,龙狮厂里出奇地安静,每个区域里手艺人的手上功夫仍无一歇息,天花、过道里摆放着各个工序中不成形的狮头。有25年扎作经验的师傅李汉标沿路介绍,这些是刚扎好框架,这些等着糊砂纸,这些正在上色,这些就是成品了……

“扎狮头先扎笼,这就好比一座大厦的根基,如果框架不稳,整体就难以成形。”李汉标坦言,但要扎好笼并不容易。

手艺人丘国好是有17年经验的师傅,他的桌子上摆放着图纸却不瞥一眼,有条不紊地挑选一根竹篾,裁了大小,几根手指拿起胶纸,开始在竹笼中以关节为圆心,飞快转动胶纸来捆绑。转了数十圈,一个关节才算完成。丘国好笑笑说,虽然有图纸,但是整体的造型还是靠空间思维,这么多年了,什么规格、什么样式基本都熟记在脑海里。一个笼的关节少则一百多,多则几百,尽管以最快的手速,一天下来也扎不了1个。

作为安排分工的资深师傅,李汉标直言,扎笼讲究的是“巧”,手要灵活把握,通过把握竹篾的弧度,譬如额头要高、要圆,这样看起来就有霸气,其余鼻子、口、触角等位置要凸显出来。由于扎笼这个工序最繁琐,李汉标把7名工人安排在这道工序,这也是所有工序中用工量最多的一个。要是碰上订单多时,他通常也会亲自在这个岗位上帮忙。

纵观流程:四大工序全程纯手工

“总的来说,要将一个狮头完整地扎作完成,主要有扎、扑、写、装四大工序,每一个工序机器都代替不了。”李汉标称,随着“扎”完成,接下来就是扑纸了。

一层砂纸、一层蚊帐布、又一层砂纸。满手浆糊的工人给竹笼扑上3层,有六七年经验的工人一天也就扑五六个。李汉标说,这个看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是如果扑纸的时候不掌握好幅度,以致该凹下去的没有凹,该凸起来的没有凸,那么这个成品基本卖不到什么价钱。

等浆糊干了,砂纸和蚊帐布结合成一体,有了一定的硬度后,再贴上五颜六色的镭射纸,镭射纸的作用主要是防水。李汉标称这道工序可以说最为简单,熟手工人一天能贴上10个。

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写色了。这一道工序的开展普遍是有模板可循,往往客人在下订单时已选定了图案。日常所见的,大多是根据三国人物刘关张作为题材而画的,彩狮是刘备狮,红狮是关公狮,黑狮是张飞狮。无论什么样式,厂里的“灵魂画手”都需要将平面图案映衬在立体的狮头中。手艺人蔡世培写了有六七年了,如今他还负责带新手,他坦言,这门手艺上手不难,有两三年绘画经验基本可以写色,可是要写好色不容易,譬如像一些渐变的色彩,新手就难以把握。

等写色完毕、水彩晾干,就可以送到最后一步工序——装。只见工人将黄的、紫的、黑的等各色的绒毛粘在狮头上,再装上眼睛、皮毛、触须等,一个狮头也就最终扎作完毕了。

说说传承:年轻人学艺难坚持

在龙狮厂,笔者还看到南狮中的佛庄和鹤庄成品狮头,前者源于佛山,尖角翘嘴,威风凛凛;后者源于鹤山,圆角平嘴,温和可亲。再加上花色描绘、绒毛装饰等细节上差异,狮头便显现出不一样的姿态。细数过来,这一姿态的显现凝结了多位手艺人的心血。

李汉标今年44岁,五六岁就开始接触,也算是熟手老师傅了,目前工厂正在探索规模化生产,扩大销售模式。

如今,订单来自全国各地,甚至来自海外的美国、新加坡等,但总体售价相比以往降低了。最令他感慨的是,愿意投身这一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。“毕竟是纯手工活,现在的年轻人都怕辛苦、坐不住,尽管有年轻人来学了,但是往往坚持不下来,这样下去真的有失传的可能。”李汉标介绍,以前村村都有老手艺人会扎作狮头,如今那些老手艺人基本老去,会扎作的师傅如同凤毛麟角,而龙狮厂模式培养狮头扎作手艺人又面临招工难的问题,狮头扎作如何传承下去?

狮头扎作的传承之路在何方?区文遗办冼永成表示,当下社会,传统的价值观、习俗、娱乐工具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,要想将狮头扎作这一手艺传承下去,首先得重新建立起学习老手艺的价值观,营造学习老手艺的文化氛围。

具体而言,要培养年轻人学习家风家训的传统,不但逢年过节,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提倡此类民间手艺、开设相应的培训班吸引年轻人的加入。此外,对于这类面临消失的手艺,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扶持,通过录像、照片等手段建立数字化档案,再者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将这一老手艺更多系统地传承下去。


新闻优选

1.【白云老手艺】大岭村有个木作传承人,生于红木世家,传承木作33载

2.【白云老手艺】均禾有条“织箩村”,400年的竹编老手艺何去何从?

  文|陈淑娴 

  图|石建华 

  通讯员|刘婷 黄冠豪

  排版|小兰

    (本文由“白云时事”原创发布,未经授权,任何媒体、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。欢迎分享到朋友圈。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